元宇宙“暴雷”事件频发
另一面却相反,元宇宙“暴雷”事件频发:Meta 元宇宙项目亏损百亿美元、希壤负责人离职、字节跳动旗下 PICO 大裁员,潜在的新机会背后,同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 到底现在谈元宇宙还为时过早,但不可否认,经过几年探索,元宇宙已开始从概念层面走向应用落地。比如前面提到的虚拟演唱会、虚拟毕业典礼、虚拟旅游景点,以后类似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,体验也会越来越好,游戏、社交、电商、教育、旅游…万物皆可元宇宙。 这不只是单纯的想象,更是人们寄予元宇宙的美好期望。相信随着相关技术成熟、市场的不懈探索以及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升级,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绿洲终会到来。 本文由@给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题图来自Unsplash, 基于CC0协议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一张名为《大模型的深渊》的图,在去年广为流行。吃瓜群众惊诧地发现,原来绝大多数大模型,都挤在深不见底的层级,“宣称 亚美尼亚 WhatsApp 号码 自己快要落地的”“再等等决定啥时候落地的”“什么落地不落地的”“怎么还有这么多没听说过的大模型啊”…… 时至今日,国产大模型数量已经达到200多个,“深渊”更深。 其中,很多低水平重复造轮子的大模型,无法满足个人和产业的使用需求,发布之后无人问津,已经不可能在业内翻起什么波澜了。而那些真正具备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大模型,也如同“潜龙在渊”,逐渐显露出“一飞冲天”的苗头。 上一波2015年左右开始的AI创业浪潮,以CV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导的初创企业中,号称“CV四小天鹅”的商汤科技、旷视科技、云从科技、依图科技,也被誉为中国的“AI四小龙”,成为那一个AI繁荣周期中的标志性创新企业。
https://lh7-us.googleusercontent.com/T6cH7vEuQ9xjbbgCaGR_14eC0h8FnwNl7U_D62bHEVGsMTNG9Or8EkJqjdKKwfuQ8nNyRNjAjZZRx9MMD8PK7l6ex775U4xc87WOqxSK1hNmtn53Wx7m_jYjjZC2uxgw96QLJcgIFn8NLuvc24XCsXw
那么,由大模型开启的新一轮繁荣周期中,自然也会有“潜龙在渊”。谁会成为类似“AI四小龙”这样的潜力股呢?答案基本藏在这三个梯队里。 一、大模型“四小龙”的一鳞半爪 业内流传一句话:小创新靠大厂,大创新靠小厂。从昔日的DeepMind到去年的OpenAI,这些年轻、新锐的技术团队,回归创新本源,一次又一次给业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,成为从业者和投资人眼中的“潜力股”。 产品经理到底该不该选择做B端? 近几年互联网经历了砸钱做市场的热潮后,越来越意识到,仅靠C端发力是不行的,需要尽快补齐B端的短板。那产品经理到底该不该选择转型做B端呢? 查看详情 > 所谓大模型的“潜龙”,有两个基本条件: 一是“潜”,相比谷歌、微软、英伟达、百度、腾讯、阿里等科技巨头,成立时间更短、队伍更加年轻化,组织效率和灵活度更高。 二是“龙”,有着不输给大厂,甚至超越大厂的技术创新性,基础模型是自研的,并且是L0级的通用大模型,可以为行业大模型、垂类大模型提供底座,具备向多个产业转化的潜力,有望带来高增长和高投资回报率。
頁:
[1]